第133章本末倒置 (第1/3页)
楼城西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29电子书www.29txt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陈乔山并不知道,讲座的事已经在网上传开了。</p>
302宿舍虽然有电脑,不过几个憨货没一个喜欢逛论坛的,更多的是拿来玩游戏或者看教育片。</p>
周围的同学肯定有注意到的,不过很难把陈乔山和北大乔山联系到一起。</p>
毕竟一个刚入学的新生,怎么可能干出这么匪夷所思的事,说出去都没人信。</p>
不过这样也好,起码暂时没人跑过来追根究底。</p>
陈乔山并不担心昨天的事,只要张副院长身体没事,说到底只能算是学术争端,而这在北大只是小事而已,而且张副院长经常跟人起争端。</p>
北大从来不缺这种事情,学生怼学生,学生怼教授,教授怼教授,此类事情层出不穷而且花样翻新。</p>
其中最出名的,当属张副院长跟林副行长之间的纷争,两人在媒体上是闹得不可开交。</p>
奇怪的是,北大不仅不制止,甚至还专门送上助攻,特意准备场地,安排两位北大教授展开面对面的辩论,生怕事情闹不大。</p>
不能否认,北大确实比较奇葩,不停的在其中推波助澜,张林的恩怨史其实就是因北大而起,背后一直有着北大的影子。</p>
张林二人渊源颇深,从九五年开始,两人的学术争论就没停过,前后持续了二十多年,争论的重点也从最开始的“国企改革”延续到后来的“产业改革”,简直成了相爱相杀的典型。</p>
两人几十年如一日,争论一直没有平息。</p>
高潮发生在2016年,两人面对面论辩,这是由国发院组织的,不得不说北大也是心机满满。</p>
这里面还藏着段典故,说起来也是个悲伤的故事,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:张教授的人生,好像只是为了衬托林教授而存在。</p>
北大国发院的前身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,由林、张等六位归国学者于94年发起创办,两人的恩怨也自此开始。</p>
林教授的前半生就是一段传奇,这里暂且不提,他被任命为第一任国发院主任。</p>
作为国发院发起人之一,张教授对这种安排明显是不满的。</p>
从第二年开始,他就率先发难,在报纸上质疑林教授的观点,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,这件事被学界称为“北大交火事件”。</p>
四年后林教授就职世行副行长,暂时离开了北大,张教授本以为能接任主任一职,结果上任的是某周姓教授,无奈之下,张教授选择离开,去了光华。</p>
两人的争论并未就此平息。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呈现愈演愈烈之势,用他们自己的话说,已经到了刀对刀、枪对枪的地步,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。</p>
别的暂且不提,当传出两人要当面论道的消息,学界一片哗然。</p>
辩论的地点就在国发院所在地,北大朗润园的万众楼,这里是是清朝的王府园林,跟圆明园隔墙相对。</p>
万众楼是园内新建的二层古建楼,修旧如旧,空间不大,会场就七八排座椅,加起来不到六十个位置,结果当天来了近千人,浩浩荡荡的,让人叹为观止。</p>
这里面有很多经济学者,各经济期刊总编,还有很多企业老板,只为了亲眼见证这次巅峰对决,但是能进场的只有那么些人,一时间原本清幽的朗润园难得地喧闹起来。</p>
由于人太多,北大不得不临时弄了两个分会场,搞起了现场直播,也算是盛况空前了。</p>
这场辩论最终还是没什么结果,谁也说服不了谁,或许真正的赢家只剩下北大。</p>
这个广告做得好,国发院的EMBA再也不愁生源了,捐赠也愈发多了,一个掌纹地砖几十万,一块挂名的招牌几百万,赚得是盆满钵溢。</p>
堂堂一所大学,搞得跟寺庙认捐似的,也是没谁了。</p>
……</p>
陈乔山暂时不用担心德隆系找麻烦,不过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。</p>
昨天的争论虽然热闹,其实对德隆集团压根就没威胁,也就唐万里会上当。</p>
陈乔山没想着把德隆集团出售大楼的事公布于众,公布出去也没用,反倒授人以柄,费力不讨好。</p>
德隆只要发个公告说没这事,谁也说不清,要是再狠点,直接起诉陈乔山诽谤,那真是一告一个准,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。</p>
德隆系股价继续飞涨,陈乔山已经无心上课了,一门心思想找出德隆系的不利证据,可这谈何容易。</p>
好在学生证发下来了,这年头的证件做工很粗糙,一个红皮本,姓名专业什么的还需要手写,很是麻烦。</p>
陈乔山却很高兴,起码可以去图书馆了,如今的网络还不健全,财经期刊和金融类报纸才是消息汇聚的地方。</p>
他已经连续两天没去上课了,好在北大查得不严,不过严小沁却很担心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