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乱世明君杨坚二) (第1/3页)
夜夜流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29电子书www.29txt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以中国历史的传统看法而言,这位郑同学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,他有很多为人不耻的行为,比如教唆皇帝胡来、不孝敬母亲等等,我们之所以要提到他的名字,只是因为,他是这个关键时刻里出现的关键先生。</p>
所谓小人,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,大致上都是一些做人很成问题的人。因为这些人在道德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所以我们总是把一些贬义词跟他们联系在一起,比如阴险狡诈、阿谀奉承、投机钻营、心术不正之类。此前在历史上的着名小人有:秦朝的赵高,汉朝的江充等等。但是作为小人,他们又有一种旁人无法企及的力量,这种力量的可怕之处在于:由于总是呆在帝王们身边,他们很容易通过改变帝王们的决定来改变历史的方向。</p>
有人说英雄推动了历史,也有人说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,然而,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小人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。</p>
而郑同学正是拥有这种可怕力量的人。杨坚画像跟杨坚夹着尾巴做人,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经历不同,这位郑同学选择的是一条捷径,这条捷径的秘诀在于:急领导之所急,投领导之所好,从而最终做一个可以影响领导决定的人。作为宇文赟最早也是最为贴心的亲信之一,郑同学就是成功实践了这条道路的人。不过,跟那些唠叨杨坚“貌有反相”的人不同,郑同学虽然很早就看出杨同学不是一般人,却对他的态度相当尊重,两位同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。</p>
就在北周政局面临震荡之际,负责起草诏书的郑同学等五个人(都是宇文赟的亲信)最先得到了消息,眼见皇帝已处于弥留状态,说不了话了,于是,关于后事的安排他们就主动代劳了。当时宇文赟的法定继承人还小,朝廷里缺个辅政大臣,让谁干呢?</p>
此时,即便宇文赟留下什么话来也都不重要了,他们说谁就是谁了(可怕吧)。</p>
当然了,谁干都无所谓,关键是要让自己这帮人有个好前途。宇文家那些鲜卑王爷们都太骄傲了,肯定是不行的,那么其他人呢?好像也不太瞧得起咱们。彼此交换意见之后,郑同学他们的看法基本达成一致(其中一人持不同意见,但最终少数服从多数,14,反对无效),这个辅政大臣的人选非杨坚莫属。理由是,此人有相当资历(国丈),为人和气,又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。于是立刻派人把他请来,问他干不干。</p>
这无疑是个烫手的山芋。考虑到此举必定会激起宇文家族等一批实力派的不满和反抗,杨坚最初的反应是显得很突然,不但连连推辞,而且态度还比较坚决。由于情况紧急,在几番劝说不成之后,郑同学他们中有个叫刘昉的人不耐烦了,冲杨坚硬梆梆地甩出一句话来:“您要想干就快一点,您要真不干,我可就干了。”</p>
这个恐怕也有可能,因为后来有证据表明,刘昉他们把杨坚拖进来的目的其实也很阴险,不过是让他起一个挡箭牌的作用,而实权则想操在自己手里,只是杨坚没有上当而已。</p>
不过此言一出,杨坚就不能不表态了,他沉默了一会儿。</p>
怎么办?是推掉这个差事,继续小心翼翼地活着,还是顺手接过来,从此过上舒心的日子?前一种选择目前看来比较安全,但是以后呢?</p>
而后一种选择虽然风光无限,却会立刻面临着挑战,宇文家族和其他一些反对势力决不会善罢甘休,他将很快陷入他们的包围之中。</p>
无论哪种选择都不保险,都有风险,但是杨坚立刻做出了决定。</p>
干,为什么不干?那些战战兢兢的日子我早就受够了,再说我还有什么可怕的?那个残暴的宇文赟都快咽气了,此时不干,更待何时?</p>
所有心里曾经准备过的一切就在此时被突然激活,巨大的诱惑更让他勇气倍增。</p>
当天,宇文赟驾崩,杨坚留在宫里“受诏”辅政,但秘不发丧。此后,大权在握的杨坚开始向着自己的目标加速前进,他在很短的时间里(只有一年左右)就完成了一次改朝换代的历史过程,可谓是效率惊人。</p>
当然了,称之为改朝换代这是说得好听一点,说得不好听就是篡权夺位,再不然还有一个中性词叫**,具体怎么叫就看诸位对此事的理解了。</p>